極速升溫,大幅縮短消解時間:采用高頻微波或紅外加熱,升溫速率可達 10-15℃/min,較傳統電熱板(2-3℃/min)提升 5 倍以上,單批次水樣(6-12 個)消解僅需 20-30 分鐘,滿足應急檢測 “快出結果" 的核心需求;
便攜靈活,適應復雜現場環境:機身重量普遍≤5kg,體積如手提箱大小,支持電池 / 市電雙供電(單次電池續航 4-6 小時),可在河流岸邊、事故現場等無固定電源場景使用,無需依賴實驗室條件;
精準控溫,保障前處理效果:配備數顯溫控系統,控溫精度 ±1℃,可精準維持消解溫度(如重金屬消解常用的 120-160℃),避免溫度波動導致的重金屬轉化不透徹(轉化效率≥98%);
安全穩定,降低操作風險:采用密閉消解罐設計,防止酸霧泄漏(如硝酸、高氯酸消解時),同時具備過壓保護、過熱報警功能,避免應急現場操作事故;
批量處理,適配多點位采樣:支持 6-12 通道同步消解,可同時處理不同采樣點的水樣,滿足應急檢測中 “多點位、批量分析" 的需求,提升檢測效率。
水樣采集與預處理:用聚乙烯采樣瓶采集現場水樣(每瓶 50-100mL),加入硝酸(1% 體積比)調節 pH≤2,防止重金屬吸附;
加樣與試劑添加:取 10mL 水樣注入消解罐,加入 2mL 硝酸(優級純)、1mL 過氧化氫(30%),搖勻(硝酸用于破壞有機物,過氧化氫輔助氧化);
消解參數設置:根據重金屬類型設定參數 —— 鉛、鎘消解:120℃保溫 15 分鐘;汞消解:100℃保溫 10 分鐘(避免高溫導致汞揮發損失);
消解與冷卻:啟動便攜式消解儀,完成升溫、保溫后自動停止,待消解罐冷卻至室溫(約 5 分鐘);
定容與檢測:將消解液轉移至 25mL 容量瓶,用超純水定容至刻度,搖勻后即可用便攜式重金屬檢測儀(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、離子選擇電極儀)進行檢測。
采樣:在泄漏點下游 50m、100m、200m 處采集 3 組水樣;
前處理:用便攜式消解儀 120℃消解 15 分鐘,30 分鐘內完成 3 組水樣前處理;
檢測:結合便攜式原子吸收儀,1 小時內出具檢測結果 —— 泄漏點下游 50m 處鉛濃度達 1.2mg/L(超 GB 8978-1996《污水綜合排放標準》6 倍),100m 處 0.8mg/L,200m 處 0.3mg/L;
處置支撐:基于檢測數據,應急團隊快速確定污染范圍,采取筑壩攔截、投加螯合劑等措施,24 小時內控制污染擴散,避免更大生態損失。
痛點:傳統實驗室消解需送樣 24 小時后出結果,錯過灌溉窗口期;
解決方案:便攜式消解儀 120℃消解 20 分鐘,配合便攜式鎘檢測儀,3 小時內完成 20 個采樣點的前處理與檢測;
結果:僅 2 個靠近工廠的采樣點鎘濃度超標(0.05mg/L,超 GB 5084-2021《農田灌溉水質標準》),及時調整灌溉方案,避免農作物污染。
應急響應提速:前處理時間從 “小時級" 壓縮至 “分鐘級",整體檢測周期縮短 70% 以上,為污染處置爭取關鍵窗口期;
數據支撐精準:精準控溫確保重金屬轉化透徹,前處理回收率達 95%-105%,檢測數據誤差≤5%,滿足應急決策的精準性要求;
場景適配性強:無需實驗室條件,可深入污染核心區域開展現場前處理,避免水樣運輸過程中的污染或組分變化(如汞揮發)。
試劑選擇:需使用優級純硝酸、過氧化氫,避免試劑中的重金屬雜質干擾檢測結果;
消解罐維護:每次使用后用稀硝酸浸泡 10 分鐘,超純水沖洗干凈,防止交叉污染;
安全操作:消解過程中消解罐會產生壓力,需確保罐蓋擰緊,冷卻后再開蓋,避免酸霧噴濺;
參數適配:汞、砷等易揮發重金屬需降低消解溫度(100-110℃),并加入穩定劑(如硫脲),防止損失。
智能化參數匹配:內置重金屬類型數據庫,選擇目標重金屬后自動匹配最佳消解溫度、時間,無需人工調試,降低操作門檻;
一體化集成:與便攜式重金屬檢測儀聯動,實現 “前處理 - 檢測" 無縫銜接,整體流程自動化,減少人為操作誤差;
微型化與高容量:在保持便攜性的同時,提升通道數量(如 24 通道),滿足大規模應急采樣的批量前處理需求。
管理登陸 技術支持:化工儀器網 sitemap.x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