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樣品準備:將粉碎后的食品樣品(如 5g 食用油、10g 糕點粉末)加入 2L 雙層玻璃反應釜內,按國標方法加入萃取溶劑(如 TBHQ 檢測用乙醇 - 正己烷混合液,農殘檢測用乙腈),液料比控制在 10:1(溶劑:樣品)。
控溫與攪拌設置:通過夾層通入循環水浴,控溫至 30-50℃(根據溶劑沸點調整,如乙腈萃取控溫 40℃避免揮發),攪拌速率設為 200-300rpm(低轉速防止樣品乳化,高硼硅玻璃視窗可實時觀察混合狀態),萃取時間 30-60 分鐘(依據國標 GB 5009.32-2022 等調整)。
產物收集:萃取結束后,關閉攪拌與控溫,通過釜體底部 PTFE 放料閥(防腐蝕且易清潔)放出萃取液,如需過濾,可在放料口連接 0.45μm 有機相濾膜,直接獲得澄清樣品液,無需額外轉移步驟,減少污染風險。
蒸餾系統組裝:在反應釜頂部連接蛇形冷凝管(增大冷凝面積,提升溶劑回收率),冷凝管接入循環水機(水溫控制在 5-10℃,確保揮發性成分充分冷凝),釜體夾層接入油浴鍋(針對高沸點成分,如蜂蜜水分檢測控溫 80-90℃)。
真空與控溫協同:若檢測熱敏性成分(如黃酒中酯類),開啟旋片真空泵(配真空緩沖瓶防倒吸),維持釜內真空度 - 0.08MPa,將蒸餾溫度降低至 50-60℃,避免高溫導致成分分解;蒸餾過程中通過視窗觀察釜內液位,當餾出液速率明顯下降時停止操作(通常蒸餾時間 2-3 小時)。
防交叉污染細節:蒸餾前用待檢測樣品的溶劑(如甲醇檢測用純水)沖洗釜體 1-2 次,排除前次殘留;蒸餾后立即拆卸冷凝管、放料閥,單獨清洗,避免揮發性成分附著。
分體式可拆卸設計:反應釜釜體、攪拌槳、冷凝管、加料口塞均為獨立部件,無焊接死角,清潔時可拆分浸泡(如用 5% 硝酸溶液浸泡去除金屬離子殘留,用乙醇浸泡去除有機殘留),避免傳統設備 “清潔盲區" 導致的交叉污染。
材質惰性化處理:所有與樣品接觸的部件均采用高硼硅玻璃(耐食品檢測常用溶劑,如乙醇、乙腈、稀鹽酸)和 PTFE(攪拌軸密封件、放料閥閥芯),無金屬離子溶出(如鐵、銅),符合 GB 5009.268-2016《食品國家安全標準 食品添加劑新品種管理辦法》中 “無遷移物" 要求。
清潔流程標準化:
預處理:檢測結束后,先用待檢測樣品的溶劑沖洗釜體 2 次(如萃取用乙腈沖洗,去除殘留樣品);
主清洗:用去離子水循環沖洗 3 次(每次沖洗時開啟攪拌 3 分鐘,確保內壁充分接觸),再用 75% 乙醇沖洗 1 次(殺菌且易揮發,避免水分殘留);
干燥與驗證:將部件置于 60℃鼓風干燥箱中烘干,冷卻后用純水潤洗試紙檢測 pH(確保無酸堿殘留),或做空白實驗(取清洗后釜體,加入溶劑煮沸,檢測溶劑中無目標成分,如農殘檢測中空白溶劑的色譜峰面積<檢出限)。
交叉污染防控細節:針對高風險檢測項目(如重金屬檢測、農殘檢測),配備專用攪拌槳和冷凝管,避免與常規項目(如食品添加劑檢測)混用;每次更換檢測品類前,用 “空白溶劑 + 目標成分標液" 驗證清潔效果,確保殘留量<方法檢出限的 1/10。
配套設備 | 選型要求 | 作用 |
溫控系統 | 水浴 / 油浴鍋(控溫精度 ±0.5℃,溫度范圍室溫 - 300℃) | 精準控制萃取 / 蒸餾溫度,避免成分破壞 |
循環水機 | 制冷量≥500W,水溫范圍 5-30℃ | 確保冷凝管高效冷凝,提升溶劑回收率 |
真空泵 | 旋片式真空泵(極限真空≤1Pa,配防倒吸緩沖瓶) | 實現減壓蒸餾,降低熱敏成分蒸餾溫度 |
過濾裝置 | 0.22-0.45μm 有機 / 無機相濾膜 | 萃取后直接過濾,減少樣品轉移步驟 |
溶劑安全:食品檢測中常用易燃溶劑(如乙醇、乙腈),操作時需在通風櫥內進行,釜體周圍禁止明火,攪拌電機需接地防靜電;
樣品量適配:選擇 1-2L 容量的反應釜(食品檢測樣品量通常<100g),避免釜體過大導致溶劑浪費和清潔難度增加;
定期維護:每 3 個月檢查 PTFE 密封件是否老化(如出現滲漏需及時更換),每月用校準過的溫度計驗證控溫精度,確保檢測結果重復性。
萃取效率提升 30%:精準控溫與攪拌協同,縮短萃取時間(如傳統振蕩萃取需 2 小時,本方案僅需 30-60 分鐘);
交叉污染風險降低 90%:分體式結構 + 標準化清潔驗證,確保不同檢測項目間無殘留干擾;
適配性廣:可覆蓋食品添加劑、農殘、揮發性成分、水分等多類檢測前處理需求,符合國標方法要求,無需額外定制設備。
掃碼關注
管理登陸 技術支持:化工儀器網 sitemap.xml